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大谷仓位于一处狭长的地块上,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将其打造成为小镇客厅。
在项目之初,业主对大谷仓的空间功能有着朦胧的期待:它应该兼具日常生活属性和精神性,大家愿意来此相聚,像是从容而自在地步入旧时家族宅院的前厅,在良渚的山水间稍事休息、随意侃谈;人们也可以在此举办公共活动,召开演讲座谈或是轻松的同好聚会, 大舍建筑的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将其总结为具有灵活社交属性的“小镇客厅”。
建筑师以“前厅后廊”的形式重新规划场地,让场所有了丰富的功能。
大谷仓地块东邻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西邻玉鸟集的出入口,建筑师在充分考虑原有地块的交通限制后做出退让,将用地调整为细长的岛状,使其更独立且更方便人流行进。设计团队在做整体形态研究时, 由大谷仓“小镇客厅”的定位自然联想到“厅堂”的传统空间类型模式,辅以“廊院”,可以让空间在趋向江南传统民居精神的同时更加有层次,“前厅后廊”的丰富形式便有了大致的轮廓。
大谷仓中的廊院形态。
柳亦春在良渚博物院中发现的一个
陶罐上的刻字与“舍”字十分相似。
为确定建筑单体的形态,柳亦春在前期经常去往良渚博物院参观,试图找寻以建筑延续当地文化的契机。他在某次无意间看到一个距今约有4600年出土的陶罐,陶罐背后的图案令他叹呀不已,“这个图案简直就是大舍的‘舍’字!可细想篆书也不过是2200多年前秦朝才出现的文字,也就是说当文字暂没有形成的时候,先人们已经在用图形去表达他们对房子的概念——这当然也符合象形文字的发展规律。当我看到这个图案时,似乎感受到来自远古的人们对建筑文明从未间断的呼唤。”
大谷仓立面的材料组合细节。
因此,如果设计希望让大谷仓回应传统建筑的延续性,除了整体形态、材质等方面,还可以用最简单的、原型化的建造类型去表达,这便又引回到大舍建筑近几年间, 始终着眼于林徽因先生所讲的中国建筑三要素“亼、屮、囗”,即屋顶、柱梁、台基:“亼”除了屋顶的象形,也指人可以汇集于此;“屮”是支撑,是结构,是造物所不可或缺的;“囗”讲的是基座或围墙围合成一个场所或领域。 原型可溯,但不同项目因场地和具体环境而变化,在结构系统与空间系统互相作用下,才能创造出让人心仪的场所。
大谷仓建筑结构示意图
建筑正立面充满几何构成之感,而斜屋顶由锋利的锐角随着弧线逐渐在顶部形成狭长的天窗,双坡屋顶形成独特的室内空间。
微地形场地被整体抬高约1米形成景观化的建筑基座,人们沿着道路需要拾级而上一定的高度,而后进入主体空间。进入后刹时产生“坠入”的感觉,这是因为设计又将内部空间下沉,在室内形成了下跌式的纵向变化,打造让人推门而入后完全没有缓冲,直面整体大空间的豁然感,也是“囗”有着当代感的体验所在。
混凝土材质与木材形成空间氛围一冷一暖的对比。
在“亼”的部分,设计顺应细长的地形,将传统的双坡屋顶修长延伸;而后根据大谷仓的功能属性调整屋面高度,形成长条的、偏陡峭的屋面,从而在外部体现建筑的标志性; 由于大谷仓的两侧对应着商业街与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的出口,设计将屋脊扭转,如同对邻里间友善的呼应,屋面便自然形成了灵巧的曲面造型,以谦虚和欢迎的姿态吸引人们一探究竟;最后,扭转的曲线屋脊被打开,让更多自然光线从中渗透,塑造了更强烈的精神性。屋面材料选取了直立锁边钛锌板,良好的工艺性能在屋面扭转时形成优美的韵律,而收边流畅的线条感如同在天空中倏然划过一笔,留下潇洒飘逸的痕迹。
与室内木质材质的氛围不同的是建筑外部屋顶采用钛锌板,下部则用落地玻璃幕墙打造出通透之感。
作为支撑结构的“屮”颇具巧思。常规类似的结构支撑一般用在建筑的长边,建筑师有意将大谷仓两个短边的混凝土山墙作为结构落地的重点,屋面在短向没有出檐、利落收口,而长边方向就获得了完全被打开的可能性,配合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打造出整体的通透感。 在幕墙的外延,设计补笔了“廊”的造型,以约5公分的纤细黑漆钢柱支撑,这样就造成了有趣的视觉错觉,仿佛整个建筑由细柱撑起,更加轻盈地“漂浮”在场地上。
主体建筑之后是半开放的廊院,长廊环绕出一个内部的庭院。
侧边的檐廊向场地的另一侧延续,在主体建筑的后方形成一片半开放式的廊院,长长的可上人屋面仿佛是建筑逶迤的裙摆,在地面形成地景式的空间,作为餐厅和人们半室外聚集的场所。为了控制限高,餐厅部分设计了1.2米的下沉,钢板屋面缓缓起翘,为二层空间创造出足够的高度。在餐厅与主建筑之间的屋面中央镂空,形成两边宽约2.4米的环形廊道,人流可以从这里穿梭于商业街等周围空间,大谷仓就如同核心枢纽一般激活了整片场地。
不同于充满张力的建筑外观,人们走进室内更多感受到的是舒意自在。建筑内部以灰色及原木色为基调,大面积落地窗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元素,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脚下是通敞的大跨空间,抬头看见扭转的屋顶呈现出流畅而富有动感的画面,恣意自由的氛围欢迎人们在这里进行灵活与多元化的活动,并期待他们在此停留片刻,舒缓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带来的惯性。
一层相对开阔的视野与二层更为私密的空间形成反差。二层的天光营造出一种神圣的冥想空间氛围,更适合静静坐下来享受空间。
二层作为亲子活动的主要场地,设计创造了更多可以临窗席地而坐的空间。由于屋顶斜率较大,因而避免了压抑逼仄的感受,儿童们也更愿意呆在亲切如阁楼一样的小空间,沉浸享受阅读和游戏的时光。
项目完工后,玉鸟集的最后一抹生花妙笔勾勒完成,吸引了大量的当地居民和游客慕名探看。大谷仓作为玉鸟集的文化标志与良渚商业区的核心,建筑与岛形的地块完美结合,其钛锌板与清水混凝土的外观材质让它轻巧自然地楔入在整体场地中,外部开阔的绿茵环廊提供给人们休憩嬉戏的空间,宁静而富有层次的室内为各种活动创造了可能。
建筑的名字“大谷仓”来自设计初期大家起的爱称,而塑造精神世界的粮仓确实成为这个空间的目标。
不仅如此,“大谷仓”的项目名称也名符其实。 谷仓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类型,起到贮存和保护食物的作用,“仓(倉)”也是“舍”的一种:顶部尖券高高、内部筒仓提供充足的储存空间、外立面通常只有一个仓门以保安全,每当人们看到这样简单的符号都会联想到富足、丰收的画面。大舍建筑的这一新作在神韵上确与谷仓的原型类似,当人们从正立面的单扇门入口进入,看到屋顶曲面一根根木条交错相搭,不禁唤起他们对早期农业建筑的记忆,只是如今时代更进一步,这里所安住的是大量的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方式,向我们提供的是更加充盈丰盛的精神食粮。
项目名称:大谷仓
项目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玉鸟集1-101
建筑师: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团队:柳亦春、沈雯、吉宏亮、张晓琪、王轶、张准(结构)、胡晓劼(结构)
结构设计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施工图配合单位:浙江青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浙江中南幕墙设计研究院泰幕咨询所
景观设计:重庆承迹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上海驭韶照明设计有限公司(室内)、上海佐一照明设计有限公司(室外)
室内设计施工图配合: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委托机构:杭州万科
建设单位:杭州长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杭州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钢结构施工:杭州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木构施工:上海隽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幕墙施工:浙江大燕建设有限公司
室内装修:安徽翱运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浙江易道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0.05-2021.05
建成时间:2023.04
建筑面积:1846.94㎡
摄影:田方方
撰文:姜杳冥
编辑:杜涵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