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苏联历史 (1927—1953年)(英语: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1927–1953))
1924年,苏联的创始人列宁逝世,之后约瑟夫·斯大林贏得權力鬥爭而成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在任內強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導致糧食產量暴跌以及1932年蘇聯大饑荒,尤其是在烏克蘭和北高加索地區。因為政策的失敗,斯大林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反對者來巩固个人領導地位,自1936年開始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使得近百萬人被草率處決或者直接消失。其在任期间,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古拉格進行所謂的勞動改造。
1939年4月中旬,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
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然而,谈判毫无结果。
1939年冬,苏联企圖吞併芬兰失敗,但仍迫使芬兰割让部分领土[1],史称苏芬战争。芬兰為了免於蘇聯的滅國威脅,在二戰中加入了轴心国集团。[1]
1939年8月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时,苏联为将祸水西引,因此于8月23日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出兵瓜分波兰领土,占领东欧大量地区,制造卡廷惨案,屠杀波兰民族精英。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三国的民族精英被屠杀,数以十万计的民众被强制迁往西伯利亚集中营。
苏联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反对社会主义的阿道夫·希特勒迟早会撕毁和约。因此,苏联开始将大批物资、设备从欧洲部分运往大后方,为之后的苏德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斯大林有一点还是失算了,他始终认为德国攻下英国之前不会对苏联发动袭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以370多万兵力、5100架飞机、3800辆坦克和大量大炮,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由于战争准备不足,苏联红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直到1944年6月6日盟军发起诺曼底战役。
1945年,包括苏联红军的盟军在攻占了德国全境,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并于8月9日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苏联针锋相对地于1955年和他的社会主义盟国签订了华沙公约,成立华沙公约组织,同北约相抗衡,冷战时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