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从枝头到舌尖的旅程,要经过层层关卡。在陕西咸阳,果商张立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收购价 6 元 / 斤的苹果,经过冷链运输到上海,运费成本增加 1.2 元 / 斤;进入批发市场,摊位费、包装费再摊薄 0.8 元;最终到达零售终端,超市还要加上 2 元的利润。就这样,原本 6 元的苹果,售价直接翻了近 3 倍。而这还不包括冷库储存成本 —— 由于 2024 年苹果入库量少,冷库租赁价格同比上涨 25%,进一步推高了流通成本。
面对高价苹果,消费者用脚投票。在上海某连锁超市,水果采购主管透露,苹果销量同比下降 18%,而梨、香蕉等平价水果销量增长明显。在电商平台,“苹果平替” 搜索量暴增,黄元帅、花牛等小众品种因价格亲民受到青睐。但这种消费替代效应,也给苹果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 当消费者习惯了其他水果,未来苹果市场份额能否恢复尚不可知。
果价暴涨看似让果农受益,实则暗藏危机。在陕西礼泉县,果农赵志华坦言:“虽然收购价涨了,但成本涨得更快,算下来利润并没有增加多少。而且价格太高,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很多客商都不敢大量囤货。” 更令人担忧的是,价格波动可能引发盲目扩种。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砍伐其他果树改种苹果的现象,这种短视行为很可能导致未来产能过剩,重蹈 “果贱伤农” 的覆辙。
这场苹果涨价潮,折射出我国农业产业的深层矛盾。在生产端,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抵御成本上涨和自然灾害;在流通端,冗长的中间环节导致价格层层加码;在消费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与日俱增。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变革。
农业现代化是破局的关键。推广绿色种植技术,降低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发展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病虫害,提高生产效率。在陕西洛川,已有企业尝试 “数字果园” 模式,通过无人机施肥、智能滴灌系统,使每亩成本降低 15%。同时,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减少流通损耗,让优质苹果以更实惠的价格走进千家万户。
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也至关重要。日本 “农协” 模式值得借鉴,通过组织化运作,将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统一采购农资、销售农产品,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增强议价能力。我国近年来推广的 “订单农业”“产地直供” 等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产销距离,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实现双赢。
水果自由,不仅是民生小事,更是关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事。当 16 元一斤的苹果成为常态,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破解果价困局,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高效、透明、稳定的农业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红彤彤的苹果,重新成为每个家庭餐桌上的寻常美味,守护好中国人的 “水果自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